Biased & Debatable

Journal of Carlos Gong


20240115: Rabbit R1 Reactions

Note:

We are now in an era of initial AI hardwares...

我觉得在这个阶段记录一下自己的早期想法和看法,以后来看对了多少 / 错了多少,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。

本文是我对于近期刚发布的 Rabbit R1 的一些初期看法——主观、无上手、云讨论、暴论很多,全是文字没有图,爱看不看 :-)

Rabbit R1 (据说按照该司高管的说法,应该 styled as「rabbit r1」全小写,but I just don't care ^_^) 发布了,各处讨论很多。

和 Humane Ai Pin 一样,我仍然觉得这又是一个「抢概念首发、缺点远比优点多」的设备,它有一些我很难理解的定义方式和宣发方式,我也不觉得它是一家创业公司的 solid first generation product.

以下硬件相关的看法会比较多,一方面是我觉得我自己对于 LLM 能做到什么程度也没有很好的把握;另一方面我的主业是一个硬件产品经理,对 OS 和软件确实经验和心得都很少。

1. 「Mobile Companion」是安全的形态吗?

按照《乔布斯传》第 36 章的记载,苹果在 iPod 事业成功以后寻求制造手机,是因为乔布斯觉得如果手机制造商开始在手机中内置音乐播放器,每个人都随身带着手机,就没必要买 iPod 了。

这个故事,以及过去 10 多年【智能手机+移动互联网】吞噬一切其它随身设备(MP3 播放器、数码相机、录音笔、电子辞典……)的历史,告诉我们一个很简单的道理——当你准备做任何随身移动设备的时候,都需要最先仔细想好应对策略的问题是:你的设备会不会最终成为智能手机的一个功能,被手机吞噬掉?

现在的 Rabbit R1 仍然被定位成「手机之外的另一个需要随身携带的设备」(Mobile Companion),吕骋的团队做了两件事,来 justify Rabbit R1 为什么需要存在、为什么用户在携带手机之外还要再携带这个设备:

对于我个人来说,发布会口径是没有说服我的:在当下这个时间节点,iOS 还没有部署大模型 AI 助手,搭载 Gemini 的 Android 大版本也还没有广泛推出。但是我们可以合理地预测,5~6 月的 Google I/O 和 WWDC 上,主流智能手机产品的 AI 能力会有很大的提升,到时候,用户仍然会倾向于直接在手机上使用今天在 Rabbit R1 上 demo 的这些功能。

毕竟,直接在手机上做这些事,是明显更简单、也更顺理成章的:你不需要去一个创业小公司做的网页 portal 上登录自己的账号,当 AI 助手提供的答案不符合你的需求的时候,也可以直接一步进入 app 去进一步查看和操作。

这里面最本质的问题是有两点:

最终,不存在一种「和手机共存的设备」,这些设备会成为手机的一个功能,并且在手机上运行比在单独的设备上运行更好,比如说:

2. Cutting Cost 与 Over-Promise

Rabbit R1 是第一个把 AI 硬件的价格降到 $199 的初创团队,相比 $699 还需要订阅费的 Humane Ai Pin,这个价格确实是可以在早期引发 early adopters 的冲动购买,如果 Rabbit 承诺的功能都能实现的话,它的性价比也确实比其它 AI 硬件要远远地更高。

但是,如果你是一家初创公司、需要把一个设备压价到 $199,还需要一点盈利空间,那么你会需要面临巨大的 cutting cost 压力,在 Rabbit R1 上,可以看到很多这样的点。举几个例子:

对于初创公司来说,这么做确实有利于把最终价格压到 $199,甚至还能有可观的单台毛利,但是问题在于: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,你不能 over-promise,要非常精确而谨慎地控制好围观群众和目标用户的预期,而不是上来直接拿它跟当代 iPhone 和 Android 手机做比较,并且不做任何控制预期的附加注解。

我相信很多观众在看完这个 Keynote 发布,对 R1 的印象是一个外观很酷、非常便宜、yet 各方面基础体验对齐当代 iPhone / Android 手机、甚至响应速度更快的设备。

当他们发现拿到手的是一个低分辨率发白屏幕、可能会有不少卡顿、外放效果也不好的指纹收集器时,这种落差将会非常、非常明显。

3. 关于 AI 硬件创业的一点主观言论

作为一个在创业时期一贯被内部认为行事作风过于谨慎和保守,「算 Excel 比思考新 idea 的时间多」,甚至被前老板评价为 「比库克他爹还保守的人」的人,我对于创业这件事通常没有什么发言权,但是我还是想讲讲我对于 AI 硬件创业的一些 unpopular opinion :-)

我觉得,除非你只是想要抢「AI 硬件」的概念首发,否则,现在不是开启一次 AI-driven 消费电子硬件创业的好时机。原因很多,比如说:

如果你现在有一个非常好的 idea,并且能够很好地 justify 它的存在,那么你是可以去创业的。但是要知道,这些理由的要求很苛刻(创业本来就是一件九死一生、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做的事情),比如说(以下的几条里至少要占一条吧……):

不过,另外一个有趣的思维实验是,如果我自己现在被按头让做一个「AI-driven hardware」,并且不准做垂直用户群体(比如做成教育硬件),我会做什么形态?我觉得我有 2 个答案,但是它们都很差(所以我这个时候不会去创业 ^_^):

我觉得这 2 个答案都很差,最重要的原因是虽然手表和 TWS 耳机没有被手机吞噬掉,但是它们现在是以手机为中心的硬件生态圈子里紧密的部分——举个最简单的例子,如果 WWDC 以后 iOS 新版具备了很强的 AI 能力,那么 Apple Watch 和 AirPods(尤其是 AirPods)会一夜之间什么也不用干就成为强大的 AI 硬件,打死一大批创业做这种形态的团队。

4. 最后:其它零碎的暴论

一些不属于上面任何一部分的看法:

最后,尽管上面全篇我都在避免实际讨论 LLM 和 LAM,但是最后还是忍不住想说:我觉得不管是 Humane 还是 Rabbit,当用户第一次拿到设备时,他们都会面临「预期这个设备能做什么」和「这个设备实际能做什么」之间的巨大落差。主要原因在于,现在的用户,尤其是会买这两个设备的早期尝鲜用户,很可能是在以 AGI(真·通用人工智能)的预期去要求今天的 AI 产品,而这,是非常非常危险的,因为它意味着不切实际的超高市场预期——会让第一批 AI 硬件在交付到用户手里的时候就见光死的那种。

Update 2023.01.15 晚间 11PM:

经过同事提醒,北京时间今天傍晚左右,Rabbit R1 的页面下方更新了一个基本的 spec 表

按照 spec 表,这个 MTK 处理器的具体型号确实是 P35,同时也可以看到一些额外的信息,比如 R1 的充电速度非常缓慢,以 500mA 的电流,充 1000mAh 的电池,在实际使用环境中会需要大概 2.5 小时、甚至 3 小时左右。

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:基于我个人的一些经验,我觉得这套没啥亮点的 P35 方案的总价不会超过 $99(即使是计入小公司的议价权劣势和 Teenage Engineering 设计要求的溢价)。考虑到 R1 售价为 $199 且仅在官网发售(即没有其它渠道提成费用),这意味着 Rabbit 团队的内部核算可能认为每个用户在生命周期中会造成的 AI 大模型相关费用大概为 $100 上下,或者更多些。


返回首页